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

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33节
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
彼时快到中午饭点,站外的吃食摊沿着道路两边衍生出大几米远,粥粉面饭一应俱全。
“闻着味还不错,不过还是胡三哥做的饭菜香。”张文心说。
车经过摊子时,于知乐多瞄了几眼,应道:“确实,如果胡三哥来摆摊,生意应该不错。”
两人只是随口一提,没曾想下午胡老三和胡蓝还真去办公室找她们。他们提出辞职,准备去摆摊。
进京四年,胡老三收了不少厂里员工的孩子当徒弟,尽心尽力教他们厨艺。年初他就起了摆摊的心思,但还是等到这个月所有徒弟都出师来才来提这事。
于知乐没有强行挽留,而是询问他们的计划,看能否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。
“街上卖粉面和盒饭的人多,没有人卖涮菜。”胡老三讲出这段时间的观察结果,“所以我打算卖麻辣烫和麻辣拌,蓝妹在旁边卖冰粉和冰饮料。我们还打算弄点优惠活动,我摊子的客人去蓝妹摊位买东西,优惠五分钱。”
于知乐点了点头,说:“这法子很好,能互相照应,冬天蓝姨可以卖些小烧烤或者糖炒栗子、烤红薯。”
旁边的张文心爽快地批了两人的离职申请,问:“什么时候开始出摊?到时大家去捧捧场子。”
“下周五开始,每天中午和傍晚在钢铁厂附近摆。”胡老三回答。
张文心应好,傍晚开广播宣布了他们离职的事,并告知他们出摊的时间、地点。厂里人颇为惋惜,但还是纷纷送上祝福。
胡蓝和胡老三的行动力很强,第二天就在市区租好了房子,并摸清了进货渠道。他们按照于知乐的建议找木匠定制餐车,也没有选择传统的方桌,而是做了宽五十厘米左右的长条桌子。
在两人热热闹闹地张罗小摊子时,齐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。
他说:“海隅村的故事很符合最近奋斗拼搏的宣传主题,制片厂把它卖给了京市电视台。以后会剪成三十分钟一集,每周六晚播一集。”
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,他还新增了几个人物特辑,拍摄了从海隅村副业组走出去的陈昭、蓝圆圆和胡蓝二人。
多了一个免费宣传渠道,于知乐自然是十分欢喜的。她和张文心等人商量过后,决定买一台彩色电视放在厂里,以此来庆祝此事。
九月初,穗穗进入小学学习,于迟升了高中,海隅村的纪录片也正式开播了。
晚八点的海隅食品厂文化室内,少了平日的喧闹,所有人屏气凝神看向21英寸的电视屏幕。
广告结束,纪录片片名随着激昂的音乐渐渐呈现。内容并不是完全按照拍摄顺序呈现,齐二选择在开篇放海东镇在这几年的副业发展对比,再将镜头聚焦于海隅村。
三十分钟一晃眼就结束,大家如第一次听陈昭的电台那般,意犹未尽。殊不知,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与他们一样,期待第二集的到来。
几集过后,定时定点在电视机前蹲守的观众们变多,海隅牌的名声更响亮,连带着海东镇也在国内有了名气。
一些内陆省会城市的旅行社甚至推出“海东镇两日游”的线路,颇受市民的欢迎,报名参加者很踊跃。
刘英没有浪费这个好机会,与旅行社合作。除了大力推广当地的名胜古迹,还会带旅客们下村实地观察特色副业,组织体验活动。
另一边,于知乐和张文心带团队前往周城参会。此次的团队人数较前两年多了一倍,她们要培养新人负责明年的春季广交会。
“乐乐,文心,这儿。”蓝圆圆来接她们,她身边还站着一对金发碧眼的男女。
两拨人碰面,互相打量对方。
“这是艾米和艾伦,我在港城认识的新朋友,我们准备合作一个新的品牌。”蓝圆圆介绍完他们,扭头向他们介绍于知乐几人。
于知乐和张文心微笑着打了声招呼,艾米就热情地上前拥抱她们,用蹩脚的中文夸她们。
有了两位新朋友,她们这次的周城之旅热闹了许多,每天身边都充满欢声笑语。
今年海东镇也以集体行使进行参会,于知乐还遇到了许久未曾见面的王素梅。省城罐头厂没有参加广交会,她自费来交流学习。
“开放之后,涌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小型加工厂,罐头厂的优势仅剩无几。”王素梅坦然谈起如今的困境,“继续一成不变,最终的结果只有被时代的洪流冲垮。”
于知乐和她持相同的观点,两人深入地聊了聊这个话题。
蓝圆圆旁听时,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。她今年常来往于周城、港城两地,跟在杜生了解他在港城的产业,思想逐渐向成熟商人靠拢,有些观点让她们觉得很新颖。
一场饭局下来,王素梅收获颇丰。分别时,她看着于知乐几人的背影,时隔多年再发出英雄出少年的感叹。
第二期广交会依然持续了五天。展会期间,艾米姐弟无偿帮忙,为她们招揽了不少客人。
撤展后,于知乐邀请他们参加庆功宴。一行人喝得十分尽兴,感情增进了不少。
第二天清晨,姐弟二人在送行时两眼泪汪汪,几乎要哭出来,让于知乐等人哭笑不得,连声邀请他们去京市玩,场面才好看些。
直到车窗外的身影完全消失,张文心才收回视线,笑道:“这两洋人的性格真有意思。”
“确实。”于知乐翻看这几天留下的相片,“该带穗穗来的,让她多交点不同的朋友。”
“明年再说,反正人也跑不了。”张文心笑嘻嘻地说。
两人闲聊了一会,便拿出各自的记事本,开始安排接下来两个月的工作行程。
火车在次日清晨抵达京市火车站,周岳生接于知乐回家,张文心则与其他人坐公交车回厂。
等红绿灯的间隙,于知乐翻出照片,向周岳生分享这趟旅程中出乎意料的经历,聊到艾米姐弟。
外国人由于面部立体感强、眉目深邃,在合照中尤为亮眼。
“怎么样?是不是长得有点像阿尔帕西诺?”于知乐问。
这小半年,齐二拜托蓝圆圆从港城弄回了不少外国电影的录像带,他们借过一些来看,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犯罪电影便在其中。
周岳生嗯了一声,重新启动车子。
“这么淡定,就不怕有人取代你的位置?”于知乐调侃道,“我这种有钱有颜的大姐姐可是很受欢迎的,今天还约了弟弟见面。”
周岳生嘴角微微上扬,说:“我出门前,齐二、小宝和穗穗已经到我们家了。”
“今天是亲弟弟,明天、后天就不一定咯。”于知乐刻意夹着嗓子说话。
周岳生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反应,车依然开得四平八稳。
于知乐觉得没趣,没再逗他。她将照片放回记事本侧面收纳袋,继而翻到记录她新灵感的页面。
在周城时,蓝圆圆经常跑到她的房间住,与她说了很多港城相关的人事物,提及电影与广告行业的飞速发展。
于是,她萌生了找齐二拍广告电影的想法。她想拍情景剧类型,设置具体情节、人物,将产品自然地融入其中,让观众在观看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广告信息[1]。
得知她的意图,齐二思考良久,到底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。
“纪录片要拍到年三十,拍摄间隙我们又忙着处理后期,暂时没时间考虑这方面的事。等纪录片的事完全结束,我
再好好考虑。”他说。
于知乐应声:“行,你慢慢想,这事不急。”
齐二点了点头,继续回制片厂忙后期。
于迟和穗穗跟着于知乐进了书房,两人安静地抱着写生本画画,没打扰她工作。
临近中午,于初月来了,直奔书房。穗穗一见到她,飞扑而去。
她伸手搂住女儿,说:“小双前段时间申请调去辽省,报告批了,后天出发。胡三哥让我们明天晚上去吃饭,你明天下班喊上文心和葛泰。”
胡老三和胡蓝的生意很好,第二个月就换租了一间带前院的房子,明晚打算在那儿为胡双办践行宴。
“知道了。”于知乐应道。
两人没讲两句,二楼卧室的电话响了。周岳生在厨房忙,她上楼去听。
打来电话的人是盛兰越,他在五月份跟随观察团去美国观摩国际芭蕾舞比赛,半个月前才回来。
回国后,他一连开了十天交流会议,这才有假期,想着约她和穗穗出来吃饭,顺便把礼物给她们。
“在哪见?为了配合你的洋人口味,我不介意吃西餐。”于知乐打趣道。
盛兰越轻笑,说:“也行,我再订个蛋糕,顺便祝穗穗成为小学生了。”
“好,那明天在新侨西餐厅见。”于知乐应声。
谁知,她挂断电话一抬眼,就看见门口的周岳生。
第217章
气氛仿佛被按下暂停键。
周岳生定定地看了她几秒,问:“这次是亲弟弟,还是你新认识的洋人弟弟?”
“你猜。”于知乐朝他狡黠一笑,“开放主观题。”
在她要离开卧室时,周岳生想搂住她的腰。她往侧边躲了躲,笑着下楼。
客厅的饭桌上已整齐摆好四菜一汤,穗穗乖巧坐在椅子上,等待开饭。
“穗穗,乐乐妈妈明天带你去吃西餐,好不好?”于知乐捏捏她的脸颊,“盛叔叔回来了,要给你送礼物哦。”
穗穗眼睛发亮,但没有一口答应,先看了看于初月。
“去吧,盛叔叔也有一段时间没见你了。”于初月揉揉她的头发,随即扭头看向于知乐,“她明天下午没课,吃完饭你带她厂里睡会儿,要不晚上去胡三哥家准犯困。”
于知乐应好。
彼时,周岳生恰好下楼。他自然听到了她们的对话,面对她的坏笑眨眼,他满眼笑意。
第二天中午,于知乐一下班就去杜宅开车,先去小学接了穗穗,再前往西餐厅。
盛兰越很早就到了,挑了张角落的桌子。他旁边的椅子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礼盒,桌面上则是京市如今最受欢迎的奶油蛋糕。
“盛叔叔,我好想你。”穗穗跑到他身边,挽住他的胳膊。
盛兰越脸上绽开笑容,拿出他特地托人从霓虹国带回来的随身听,教她用,然后帮她带上耳机。
于知乐看了一会穗穗好奇捣鼓新玩具的专注模样,说:“幸好今天初月没来,要不准能唠叨你十几分钟。”
“我听陈昭说了,所以才没约她。”盛兰越笑道。
两人点了单,在等待的时候聊起各自近况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伤病的困扰,盛兰越从今年在文工团的登台次数逐渐减少,转而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准备国际大赛上。
“今年军区的文艺汇演也不参加?”于知乐追问。
盛兰越笑着点点头,说:“文工团近几年也招了不少好苗子,该给机会他们表现表现。”
“那有可能在我们食品厂的新年晚会看到盛老师的舞姿吗?开场独舞怎么样?”于知乐笑问,“今年会办得隆重些,迎接新的十年到来。”
盛兰越想去,但他算不上自由身,还得看领导的意思。他说会回去打报告申请,尽量在一月初给她答复。
过了一会,新侨西餐厅的特色菜罐焖牛肉、红烩泥肠、奶油杂拌和软煎鱼陆续上桌,他们便停止聊天。
于知乐帮穗穗关了随身听,让她吃饭。
味道浓郁醇厚的俄国菜瞬间俘获了穗穗的心,让她吃得肚皮圆滚滚,很快就开始犯困。


章节目录